卲子《渔樵问答》 二则 论权变
渔者谓樵者曰:“春为阳始,夏为阳极;秋为阴始,冬为阴极。阳始则温,阳极则热;阴始则凉,阴极则寒。温则生物,热则长物,凉则收物,寒则杀物。皆一气别而为四焉。其生万物也,亦然。”
渔者谓樵者曰:“仲尼有言曰:‘殷因于夏礼,所损益可知也;周因于殷礼,所损益可知也。其或继周者,虽百世可知也。’夫如是,则何止于百世而已哉?!亿千万世皆可得而知之也。
人皆知仲尼之为仲尼,不知仲尼之所以为仲尼,不欲知仲尼之所以为仲尼则已,如其必欲知仲尼之所以为仲尼,则舍天地将奚之焉?人皆知天地之为天地,不知天地之所以为天地。不欲知天地之所以为天地则已,如其必欲知天地之所以为天地,则舍动静将奚之焉?夫一动一静者,天地至妙者欤。夫一动一静之间者,天地人至妙至妙者欤。是知仲尼之所以能尽三才之道者,谓其行无辙迹也。故有言曰:‘予欲无言(源自论语)’。又曰:‘天何言哉?四时行焉,百物生焉(源自论语)。’其此之谓与?”
渔者谓樵者曰:“大哉,权之与变乎,非圣人无以尽之。变,然后知天地之消长;权,然后知天下之轻重。消长,时也;轻重,事也。时有否泰,事有损益。圣人不知随时否泰之道,奚由知变之所为乎?圣人不知随时损益之道,奚由知权之所为乎?运消长者,变也;处轻重者,权也。是知权之与变,圣人之一道耳。”
译文
渔家对樵夫说:“春天是阳气的开始,夏天阳气达到了极限;秋天是阴气的开始,冬天阴气达到了极限。阳气开始则天气温暖,极限则酷热难耐;阴气开始则天气凉爽,极限则寒气逼人。天气温暖万物生长,天气酷热则万物成长;天气凉爽万物收藏,天气寒冷则万物凋零。这都属于天体运行所形成的四季之分。万物的生老病死,其原理也如此。”
渔家继续解释:“仲尼(孔子)曾说:‘殷代承袭夏朝的礼制,夏朝的利害是可以借鉴的;周代承袭殷朝的礼制,殷朝的利害也是可以借鉴的。延而言之,将来如果有政权继承周朝的礼制,即使在三千年以后,也是可以借鉴的。’如此说来,何止是三千年?!千百万年都是可以借鉴的。
人们都知道仲尼叫仲尼,却不知道他为什么叫仲尼。不想知道他为什么叫仲尼就罢了,若想知道他为什么叫仲尼,那就舍弃人伦道德,看看天下会怎么样?人们都知道天地为天地,却不知道天地为什么为天地,不想知道天地为什么为天地就罢了,若想知道天地为什么为天地,那就抛开寒暑四季,看看地球会怎么样?一动一静,是天地神奇之所在。一动一静之间,那是天下万物的生存环境。所以,仲尼之所以能做到天人合一,那是因为他与天地融为一体,并没有违背天地的法则。因此《论语》才说:‘我什么都没必要解释。’《论语》还说:‘天什么都没说,但四时依然运行,百物依然生长。’他给你说的不就是这个道理吗?”
渔家又说:“天地之大,无非是变化与应变,这种道理,并非圣人不清楚。变化过后,圣人就明白了天地的消长之理;应变之后,圣人就知道了如何兴作农事。消长是四时变化,轻重是把握农事。时有否泰,事有损益。圣人如果不知随时应对否泰之道,又怎么能知道变化之理呢?圣人如果不知随时应对损益之道,又怎么懂得春耕秋收呢?运用消长之理是变通,知道把握农时是应对。因此,变化与应变,只不过是圣人睿智的一面而已。”
转载请注明:卓异笔记 » 《渔樵问答》二则 论权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