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消息显示在全站导航条下方,非常给力的推广位置

焚香祭祀的历史发展与演变

九野 楊昌達 53℃

  有关焚香祭祀,目前可考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‌先秦文献‌,但原文并未直接提及“烧香”,而是“槱”、“燎”、“燔”。
  成书于春秋时期(前600年左右)《诗经·大雅·棫朴》载:“芃芃①棫②朴③,薪④之槱⑤之。”
  ‌①芃芃:读péng。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。
  ‌②棫:读yù。棫树为白桵(一种丛生灌木)
  ③朴:读pò。朴树为枹(bāo或fú)木(古称,类似榆树)
  ‌④薪‌:砍伐作柴火;
  ‌⑤槱:读yǒu‌。堆木燃烧,用以祭祀。槱,木柴放在西边,用火烧。
  ‌白话翻译‌:
  茂盛的棫树和朴树,砍伐堆积,焚烧祭祀。
  成书于春秋时期《诗经·大雅·生民》载:“取萧①祭脂②,取羝以軷③,载燔载烈,以兴嗣岁”
  ①萧‌:香蒿。
  ②祭脂‌:祭祀用的动物脂肪,与香蒿混合焚烧,使香气上升通神‌。
  ③軷:读bá。古代祭路神。
  ‌白话翻译‌:
  采来香蒿,拌上脂膏,宰杀公羊,祭祀路神;又烧香草,又烤祭品,袅袅香气上达天庭,只为祈求来年五谷丰登!
  成书于战国时期‌(前300年左右)《仪礼·觐礼》记载:“祭天,燔①柴②;祭山丘陵,升;祭川,沉;祭地,瘗③。”
  ①燔:读fán,焚烧。
  ②柴:祭祀用的具有香气的柴草。
  ③瘗:读yì,埋物祭地。
  白话翻译:
  祭天神,将祭品堆放在柴堆上焚烧,使烟气直达天庭,与天神沟通;祭山神,将祭品悬挂于高处,与山神沟通;祭水神,将祭品沉入水中,与水神沟通‌;祭地神时,将祭品埋入地下,与地神沟通。
  秦末汉初由伏生口授,用隶书传下来的《尚书·周书·武成篇》曾记载:“惟四月既,旁生霸,粤(越过)六日庚戌,武王燎于周庙。翌日辛亥,祀于天位。粤五日乙卯,乃以庶国祀馘(guó,割下的左耳)于周庙。”
  白话翻译‌:
  在四月中旬(月亮由盈转亏之时),经过六天到了庚戌日,周武王在周王室宗庙焚烧祭品敬告祖先。次日辛亥日,武王又在祭天的场所举行祭祀。再过五天到了乙卯日,武王率领各诸侯国,将战争中斩获的敌人左耳献祭于周庙。
  成书于西汉时期‌(前100年左右)《礼记·祭法》:燔柴于泰坛①,祭天也。瘗埋于泰折②,祭地也,用骍犊③。
  ①泰坛:都城南郊的祭天之坛。
  ②泰折:都城北郊的祭地之坛。
  ③骍犊:骍,读xīng。赤色公牛,周代祭祀天地时所用。
  白话翻译‌:
  将特殊柴草放在祭坛上,再把祭品放在柴草上焚烧,使香烟升腾以通达天神;在祭坛上祭祀地神,再将红色公牛埋入地下,直接接触地神。
  
  春秋战国文献中的“燔柴祭天仪式‌‌”是焚香祭祀的雏形,“焚香”一词的‌明确文字记载‌最早见于西晋时期的文献,而焚香仪轨的确定大约在公历纪元前后。至唐宋,无论是道还是佛,焚香仪式达到鼎盛,成了“通真达灵”的必备条件。
  道教发源于中国,以《道德经》、《庄子》为思想源头,核心理念是“道法自然”。道士通过炼丹、斋醮、吐纳等方式实现人与宇宙的共感互通。公历纪元前后,印度佛教陆续传入中国,而印度佛教崇尚焚香念佛。查阅道教典籍中,焚香行为并不明确,而佛教典籍中出现焚香敬佛的频率却很高。由此断定,道教受到佛教的广泛渗透,汉晋时期道家才把焚香列为首位,两教最终在香学文化中构建出“即身成佛”与“肉身成仙”的共通修行范式。


  成书于‌西晋时期(280年左右)《博物志》载:“蓍一千岁而三百茎,其本以老,故知吉凶。蓍末大于本,为上吉。筮必沐浴斋洁、焚香,每月望浴蓍,必五浴之。浴龟亦然‌。”
  白话翻译:
  千年蓍草生长出三百根茎,因根部古老而能预知吉凶。若蓍草末梢比根部粗大,则为大吉之兆。占卜前必须沐浴斋戒并焚香,每月十五需用清水洗蓍草五次。洗龟甲也一样。
  成书于西晋时期《楚国先贤传》载:“天旱,有含水云从西方起,则焚香祝之。”
  白话翻译:
  若遇天气干旱,当看到西方升起蕴含水汽的云层时,人们便点燃香炷,向神灵祈求降雨。
  西晋(286年)月氏国三藏竺法护翻译的《正法华经》载:“彼时于此忍界所有功勋善德,殊雅威神自然而现,七宝诸树周匝而生,其地悉变为绀琉璃,以紫磨金而为长绳,连绵庄饰八交路道,其地平正,除诸郡国县邑村落、大海江河川流泉源,皆不复现,但见自然诸天香炉烧众名香,普雨天华。”
  白话翻译:
  此时,忍界(娑婆世界)众生所积累的一切功德与殊胜威德之力,自然显化为可见的祥瑞光明‌,金、银、琉璃等七宝构成的树木环绕生长,形成庄严行列‌,大地变为深青色琉璃,以纯紫金色长绳交错装饰八条大道,‌世俗的城邑、村落、江河泉源等凡尘景象尽皆隐没‌,唯见天界香炉焚烧妙香,天花如雨般遍洒虚空‌。‌
  西晋(291年)竺法护《大哀经》载:“龙所出宝,若干种华而散其上,众宝之树罗列而行。诸宝香炉巍巍微妙,其所光饰普周十方诸佛世界,清净奇妙欢悦人心,普悉现于高座之中。”
  白话翻译:
  龙族献出珍宝,各色天花(如曼陀罗、优昙婆罗等)纷纷洒落于宝树及高座之上,由金、银、琉璃等七宝构成的树木庄严排列,形成通行的道路或行列。以珍宝雕琢的香炉巍峨而精致,散发的光芒遍照十方一切佛国净土。此情此景清净玄妙,令见者心生欢喜,所有殊胜景象皆显现在佛陀说法的法座周围。
  成书于魏晋时期(300年左右)《五岳真形图》载:“凡写书,皆烧香于左右,毋狎亵乃验。”
  白话翻译:
  凡是书写符文,需在旁边焚香以净化环境,不可轻慢亵渎,如此方能确保咒文灵验有效‌。
  东晋(350年左右)《元始大洞玉经》载:“内有所明,外有所临,开之朗然,了无朕象,静以待之,即有显相,急急如,生气帝君律令,手执香炉朗念。”
  东晋(385年左右)僧伽提婆的改译本《增壹阿含经》载:“是时,长者女沐浴身体,手执香炉,上高楼上,叉手向如来。
  成书于后秦鸠摩罗什(380年左右)《梵网经》载:“若佛子!以恶心故,见持戒比丘手捉香炉行菩萨行,而斗搆两头谤欺贤人无恶不造。若故作者,犯轻垢罪。”
  白话翻译‌:
  ‌佛弟子若因心怀恶念‌,见到持守戒律的比丘手持香炉践行菩萨道,却‌挑拨是非、诽谤贤者‌,甚至捏造其“无恶不作”的谣言,这种行为即构成“轻垢罪”‌。
  隋代高僧‌灌顶‌(601年)《天台智者大师别》记载:“王后出游坠马将绝。越乃感悔忧愧,若伤先师躬自帅众作观音忏法,整心专志王觉小醒凭机而坐,王见一梵僧擎香炉直进,问王曰:疾势何如?王汗流无答。僧乃绕王一匝香气徘徊右旋,即觉搭然痛恼都释。”
  白话翻译:
  王后出游时坠马,伤势危重,性命垂危。国王因此深感自责与忧虑,意识到自己的过错可能触怒先师。为救王后,他亲自率领众人‌修持观音忏法‌,诚心忏悔,专注祈求佛力加持‌。不久,王后稍有苏醒,倚靠床榻而坐。此时,‌一位梵僧(印度僧人)手持香炉径直走入‌,问国王:“病情如何?”国王惶恐流汗,无言以对。梵僧随即‌绕王后一周诵经祈福‌,香炉的香气缭绕,并向右旋绕示吉祥。王后顿觉身体轻松,疼痛与病苦全部消失‌。
  唐代僧人玄嶷撰写《甄正论》记载:“葛玄又伪造道经,自称太极左仙公,目所造经云。仙公请问经,宋文明等更增其法,造九等斋仪七部科箓,修朝礼上香之文,行道坛纂服之式,衣服冠屦之制,跪拜折旋之容。行其道者,始断婚娶禁薰辛。”
  白话翻译‌:
  葛玄又伪造道经,自称为“太极左仙公”,编撰《仙公请问经》‌。南北朝时期,宋文明等道士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充教法体系,制定了‌九等斋仪‌和‌七部科箓‌。同时完善了‌朝礼上香‌的祝祷文本、‌道坛服饰‌的规范,以及‌跪拜、折腰、旋绕‌等礼仪动作的仪态要求‌。修习此道者需遵循戒律,包括‌断绝婚嫁‌、‌禁止食用荤辛食物‌。
  唐代(659年)李延寿《南史》记载:“弘景母郝氏梦两天人手执香炉来至其所,已而有娠。”
  白话翻译‌:
  陶弘景的母亲郝氏曾梦见两位天人手持香炉降临她的住所,随后便怀有身孕‌。
  唐代文郑还古《博异记》:“一信者与匠同入井中,但见异物即令收之。至底无别物,唯获古铜镜一枚,面阔七寸八分。仲躬令洗净安匣中,焚香以洁之。斯乃敬元颖者也。一更后,忽见元颖自门而入。”
  白话翻译‌:
  一位信徒与工匠一同下井搜寻异物,只要见到特殊物件就收上来,但到了井底没有发现其它物件,仅有一枚七寸八分宽的古铜镜。仲躬命人洗净铜镜并装入匣中,焚香供奉。

转载请注明:卓异笔记 » 焚香祭祀的历史发展与演变

喜欢 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