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消息显示在全站导航条下方,非常给力的推广位置

明•王逵《蠡海集•气候》

古籍 楊昌達 1175℃

气候类

  春之气自下而升,故春色先于旷野。秋之气自上而降,故秋色先于高林。

  植者,阴物也,故天以清气滋之,雨露是也。动者,阳物也,故地以浊味养之,食饮是也。

  气聚而为形,形凝而为质,质非气形莫养,气形非质莫附。今天地土石为质,非水不生,无水则死矣,气化形为水而养乎土石也。今夫木,枝干为质,非液不生,无液则死矣,气化形为液而养乎枝干也。故曰质非气形莫养,气形非质莫附。三者茍离,则绝矣。

  斸(zhú,挖)土,始则重,燥则轻。伐木,始则重,槁(gǎo,枯)则轻。是知形附质则重,形离质则轻。水附土,液附木乃重,生则重也。水离土,液离木乃轻,绝则轻矣。

  或问:海错(海产品)生咸卤(含有咸味),而其味每澹(dàn,淡)。及获之,腌浸以盐,其味即咸矣,其理何在?答曰:生气临之者常,死气临之者变。生,生气也。死,死气也。故海错在海皆澹,及其离海,盐腌之即咸。生则气血行,故味不入。死则气血凝,故味能入。

  凡草木花果,以水浇之则活,以汤浇之则死。水,生气也。汤,死气也。

  动物属阳,气在上,故呼吸出口鼻;植物属阴,气在下,故根荄藏地中。

  大冶之中,盛夏必冻;大海之内,夜黑有光,以真离真坎之义也。阳极之离,中有真阴;阴极之坎,中有真阳故也。

  六气配十二支,循环司天,自太阳、阳明、少阳、太阴、少阴、厥阴运行(阙)辰,每岁六气之序,自厥阴、少阴、少阳、太阳、阳明、太阴者,乃又异,盖司天则辰戌卯酉寅申丑未子午巳亥。而岁序以相生为说,则木生火,火生土,土生金,金生水,顺行之。一逆一顺,各为伦也。

  天以五气育万物,故雨露霜雪之自天降者,皆无味;地以五味养万物,故自地生者皆具五味焉。

  天之于人也,赋与常丰,故能自用而兼能用物;天之于物也,赋与常啬,故但能自用而不用物也。

  夫阴阳者,气聚成形,形成为质。形成犹柔,至质方刚。形未能动,质具方动。海沫之结,石乳之凝,皆先柔而后刚。含胎之腹,抱伏之卵,皆先静而后动。此天一生水、地二生火之义矣。魄始聚而魂随之,形质具而魂魄交,然后各得其,所以为生,此天三生木、地四生金之义也。体全以成性,理具以为物,此天五生土之义也。是以太极未分之前,万事万类一源,故曰“阴阳一太极”也。

  天赋气,气之质无性情,雨露霜雪无性情者也。地赋形,形之质有性而无情,草木土石无情者也。天地交则气形具,气形具则性情备焉,鸟兽虫鱼性情备者也。鸟兽虫鱼之涎涕汗泪,得天之气。鸟兽虫鱼之羽毛鳞甲,得地之形,岂非其气形具而备性情乎?

  水居地上,阳分(中医名词,相当于无形的功能和能量)精浮而附于天,为气,气行乎天;气潜地下,阴分(中医名词,相当于有形的躯体和血液)精浮而附于地,为水,水行乎地。气,阳也,始于东而盛于南;水,阴也,始于西而盛于北。天行阳分(动力),自东升而西沈;地行阴分(实体),自西沈而东升。沈则气化水,升则水化气。大海不盈溢者,气之精浮于地。水生于西北而止息于东南,气生于东南而降坠于西北。气不输精,则万物为之枯槁。水不输精,则巨海为之泛溢,是故气输精于地,水输精于天。水之流必归于东南者,天地之形西北高而东南低,水皆发于西北而聚于东南。气之行必归于西北者,日月之躔,东南壮而西北残,气皆发于东南而聚于西北。阴阳升降之义,气也水也,一体而二用。

  月为阴,主乎水;日为阳,主乎气。月行至于子午之位则极盛,故潮汐生焉。日行至于子午之位则极盛,故寒暑甚焉。夏为阳,夏之日,午为酷暑;冬为阴,冬之夜半为严寒。

  春夏之气飞腾,物因之而变化者亦然,青虫化为蝴蝶,水虫化为蜻蜓之类是也。秋冬之气降潜,物因之而变化者亦然,雀入大水为蛤,雉入大水为蜃之类是也。

  九天、九地之说,盖以气之升降而言。自春分气升于天,九十日而极,为夏至矣,故曰九天。自秋分气降于地,九十日而极,为冬至矣,故曰九地。是以二至为升降始终之极位。

  南北二政,南有二而北有八者,北从五行化气,以配五音而立五义者也。甲己化土宫而为君,君临南面(南方二政);乙庚化金商而为臣、丙辛化水羽而为物、丁壬化木角而为民、戊癸化火征而为事(北方八政)。臣民物事奉上承命,安得不北面乎?是以南政有二而北政有八,况土为万物之祖而为四行之主也夫!

  六气布于地支,而阳有太阳、阳明、少阳,阴有太阴、少阴、厥阴。然阳曰阳明,阴曰厥阴,葢以循行差次而立义,缘阳明居于太、少之间,故为阳明,乃二阳相交以为明。厥阴居于太、少之后,故为厥阴。厥者,极尽之谓也。

  或问曰:三春九夏之说,又曰三冬九秋者何?答曰:《易》于东北为阳,南西为阴,故有三冬、三春、九秋、九夏。三为阳始,九为阳终,始为阳中之阳,终为阳中之阴故也。仍有三秋之说者,春为阳始,秋为阴始,所以始皆称阳数,至于冬则不称九,夏则不称三也。

  三建虽曰天开于子,地辟于丑,人生于寅,然却但以冬至为一建,小寒为二建,大寒为三建也,何以知其然也?盖造厯始于冬至,察天气也。候花信之风,始于小寒,察地气也。辨人身之气,始于大寒,以厥阴为首察人气也,岂非三建之气只在于立春之前也欤?

  二十四畨(同“番”)花信风(应花期而来的风)者,盖自冬至后三候为小寒,十二月之节气,月建于丑,地之气辟于丑,天之气会于子,日月之运,同在玄枵而临黄钟之位。黄钟为万物之祖,是故十一月天气运于丑,地气临于子,阳律而施于上,古之人所以为造厯之端。十二月,天气运于子,地气临于丑,阴吕而应于下,古之人所以为候气之端。是以有“二十四畨花信风之语也。五行始于木,四时始于春,木之发荣于春,必于水土,水土之交在于丑,随地辟而肇见焉,昭矣。析而言之,一月二气六候,自小寒至谷雨,凡四月八气二十四候,每候五日,以一花之风信应之,世所异言曰:始于梅花,终于楝花也。详而言之:小寒之一候梅花,二候山茶,三候水仙;大寒之一候瑞香,二候兰花,三候山矾(花名);立春之一候任春,二候樱桃,三候望春;雨水一候菜花,二候杏花,三候李花;惊蛰一候桃花,二候棣棠,三候蔷薇;春分一候海棠,二候梨花,三候木兰;清明一候桐花,二候麦花,三候柳花;谷雨一候牡丹,二候酴醿(tú mí植物名),三候楝花。花竟则立夏矣。

转载请注明:卓异笔记 » 明•王逵《蠡海集•气候》

喜欢 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