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隋书•天文上•漏刻》记载:“昔黄帝创观漏水,制器取则。其后因以命官,《周礼》挈壶氏则其职也。其法,总以百刻,分于昼夜。冬至昼漏四十刻,夜漏六十刻。夏至昼漏六十刻,夜漏四十刻。春秋二分,昼夜各五十刻。”
说明中国周代就已经开始使用漏刻计时。几千年来,一日100刻制被普遍采用,但也有短暂改动的,比如,有一日120刻、108刻、96刻,总共四种。
康熙九年(1670年),康熙帝命令南怀仁(比利时人)将观象台百刻仪器修正为96刻,365度仪器修正为360度。从此,废除了旧制一日100刻,推行新法一日96刻,一直到今天。南怀仁的理由是,96刻制与360度的角度计量体系紧密相合,整数易算,即:每宫30度、每度60分、每秒60微、每微60纤、每纤60忽、每忽60芒、每芒60尘;一天12时辰,一个时辰2小时,一天24小时,每个时辰分8刻,每小时分4刻,每刻15分,每分60秒。
上述四种刻制,换算成现在的钟表时间,分别如下:
每天96刻,每时辰8刻,每刻15分钟;
每天100刻,每时辰8刻20分,每刻14.4分钟;
每天108刻,每时辰9刻,每刻约13.34分钟;
每天120刻,每时辰10刻,每刻12分钟。
其中,一日120刻制是汉哀帝时(公元前5年)夏贺良提出的。120刻,每12分钟是个节点,比较精细,如果用于命理分析,或许能够阐释“同时出生,命运不同”的问题。
120刻制,每个时辰分作10刻,正好与十天干相吻合。每时辰10刻,可分为前(初)五刻和后(正)五刻。譬如子时,子初一刻、初二刻、初三刻、初四刻、初五刻;子正一刻、正二刻、正三刻、正四刻、正五刻。子初五刻全归当日管,子正五刻全由次日管(袁树珊所著《命理探源》,也有相关论述)。
同时,再将干支纳入10刻,也就是干支纪刻。日出日落,早晚全在时令,因此,根据月令之气纳入干支。
1958年12月13日0时起(戊戌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),子初一刻为甲子、初二刻乙丑、初三刻丙寅、初四刻丁卯、初五刻戊辰;子正一刻己巳、正二刻庚午、正三刻辛未、正四刻壬申、正五刻癸酉。
至次日(乙丑日)丙子时,子初一刻为甲戌、初二刻乙亥、初三刻丙子、初四刻丁丑、初五刻戊寅;子正一刻己卯、正二刻庚辰、正三刻辛巳、正四刻壬午、正五刻癸未。
一直如此推下去,至1968年12月20日0时(戊申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)重新开始。
如是设定,四柱则为五柱,以应五行;八字则为十字,圆满归一。至于其作用如何,有待继续研究。
有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的年份
1958年12月13日0时
1968年12月20日0时
1978年12月28日0时
1989年1月4日0时
1993年12月9日0时
2003年12月17日0时
2013年12月24日0时
2024年1月1日0时
转载请注明:卓异笔记 » 一日百刻的渊源,及其蕴含的用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