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末清初顾炎武的《日知录》说:“古无所谓‘时’,自汉以下,历法渐密,于是以一日分为十二时。盖不知始于何人,而至今遵用不废。”古代没有时辰的说法。东汉以后,历法逐渐详细,才把一日分为十二时辰。但不知道出自何人,至今沿用,兴盛不衰。
清朝沈涂山的《星平大成》说:“余初不明一‘夜’字,询诸监中友人始知。子正者,今日之早,非昨日之晚也。夜子者,今日之夜,非今日之早也。”我原来弄不清楚“夜”字的含义,询问监中友人才知道:夜间23点之后,属于当天夜里,而非次日凌晨;0点之后,属于次日凌晨,就不属于昨天夜里了。所以,当天0点之前称昨夜,过了0点,属于第二天,称作晨。这段话说明清朝受到了24小时制的影响。
民国韦千里的《千里命稿》说:“俗有所谓‘早子时夜子时’之分别者,乃以晚间十二时前,为本日之夜子时,十二时后,为下日之早子时。此论历法则或可,论命则万万不可。考历书之称夜子时,盖表明节气之交换,在夜子时之初(即十二点钟之前)也,故只有夜子初几刻几分,从未言及夜子正几刻几分。子时既正,固无所谓夜矣。可见‘夜’字者,仅包括子时之前段(亥时)耳。后人讹以夜子时为本日之子时,早子时为下一日之子时,且又凭之论命,无怪有毫厘千里之差矣。”这段话表明,韦千里不认可夜子时与早子时的说法。
古俗今夜23点之后,即为次日,也就是次日的子时。明万历年间自鸣钟开始传入中国,随着西方科技的进步,成熟的机械表在清康熙年间才正式出现。19世纪之后,中国出现了仿造西方机械表的行业,说明在清朝中末期,24小时制便逐渐替代了12时辰制,为此,人们也开始争论不休。按照24小时整齐划分,午夜0点应该就是两日的交界点,这原本没错,但这都是为了人事活动而硬性划分的时间。如果用于监测五行的浓厚,那就不能一刀切,也无法一刀切。那么,今夜23点到0点之间,应该算作何日何时?有人称作昨夜子时和今早子时。正确与否,请往下看。
子午卯酉本是时空枢纽,子午是阴阳转换枢纽,卯酉乃太阳出没枢纽。夜半过子,阴转阳,两日节点;日中过午,阳转阴,白昼节点;过卯破晓,东方发白,日出节点;过酉傍晚,西山映日,日落节点。
子时,乃一日之始,阴阳交接之枢纽,日与日的分界点。我们知道,日辰不同,时辰不同,日时之间的影响是有差异的。如果把23点至0点看作今夜子时,那就成了“今日之末”。按照12时辰制,今日之末应是亥时。亥和子虽都属水,但其属性不同,再者,统领它们的日辰也不一样,因此而产生的五行效应更不相同。因此,一日只能有一个子时,且在一日之初。
两日交界之时,日辰之气渐次渗透,时辰之气同样渐次渗透,一消一息,消者渐失,息者渐长。举例说明,2021年十月初一,丁巳日,深夜23点左右,巳火之气越发微弱,亥水逐渐质变,巳亥冲力也越发微弱。与此同时,次日午火之气开始渗透进来,子水逐渐渗入,此时子午冲力几乎可以忽略。23点30分之后,巳火灭,只留余烟。亥水转子水,外在阴转阳,内在阳转阴(壬转癸)。与此同时,次日午火始有微光,子水渐强。0点左右,前日巳火灰飞烟灭,今日午火正式明亮。
由此可知,时间概念可以被人为地硬性划分,但其蕴含的五行因素却不能被整齐地分割。其实,这也正符合大自然规律,就像连续不断的土壤一样,土质完全改变也需要一个过程,绝不可能戛然而止。那么,有人问了,如果生于十月初一夜里23点30分,是算作初一呢,还是初二?办理身份证,平时过生日,属于人事活动,当然应该以普遍认可的初一为准。如果推算命运,那就繁琐了,既要查看初一,也要查看初二。因为他具备了两日之气,需要把两日的五行信息统一起来,才能给出最后的结论。
根据经验,凡是横跨两日交界点出生的人,不但八字很难算准,而且命运多有曲折。尤其出生在戌亥两日交界点、子丑两日交界点、卯辰两日交界点。
凡是横跨两年两月交界点的人(立春日出生),不但八字很难算准,而且,命运多有曲折,尤其婚姻。
凡是横跨两月交界点的人(除立春外,出生在惊蛰、清明、立夏、芒种、小暑、立秋、白露、寒露、立冬、大雪、小寒),八字很难算准。至于命运如何,截至目前,我亲眼看到的还不多,不能妄论。
转载请注明:卓异笔记 » 论夜子时与早子时之谬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