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李木森(本文略有改动)
那年冬天,我和三位工程师急急忙忙登上了开往鲁山的大巴。
到达鲁山已是傍晚时分。远望西山,霞光万丈,红彤彤,苍茫茫,仿佛那里住着神仙。
这是伏牛山东麓一个不知名的小山城。虽说这里偏僻落后,但她却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文化底蕴的古城。西部石人山是国家级风景区,那里山峰耸立,怪石嶙峋,植被茂密,郁郁葱葱,温泉瀑布,湖水粼粼,有如世外桃源般让人陶醉不已。
都说“深山出俊鸟,民间出奇人”,这话却有些道理。春秋末年,墨派创始人墨子出生在鲁阳镇;唐代文学家元次山出生在鲁山城;宋代名将牛皋出生在石碑沟的大山之中;著名作家徐玉诺出生在城东的徐营村。还有一则美丽的传说,牛郎与织女相会的地方就在鲁山城东的鲁山坡。鲁山坡上有牛郎洞,牛郎被嫂子赶出家门后,就是住在这个洞里,苦度时光。如此天长日久,触动了天上的织女。织女怜悯牛郎,违反天规私自下界,与牛郎结为伉俪。
这样一个人杰地灵,人才辈出的地方,至今还是国家级贫困县,真真令人遗憾。为了改变鲁山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,响应上级号召,奔赴鲁山投资开发,这也是我们来鲁山的目的。
汽车站位于人民路中段。目前,人民路正在改造扩宽,一派灰蒙蒙,乱哄哄的景象。路边到处是揽客的三轮车,有如成群结队的甲壳虫,见到客人,就像见到了财神,一下子跑过来五六辆,围住我们:“去哪儿?去哪儿?”这中间,有男人也有女人,你一句我一句,吵着,挤着。他们都想揽下这几块钱的活儿。
我们笑着推托:“不坐,不坐。我们转转。”望着那些“甲壳虫”,一个个悻然离去,心中不免泛起一阵酸楚:“这么晚了,你们还不回家吃饭?尊敬你们!”
大街两侧,小商贩一家挨一家,有固定的,有流动的,烟雾缭绕。在昏黄的灯光里,叫卖声此起彼伏:“热玉米—烤红薯—热干面—五香花生。”一片繁忙而又混乱的景象。
小巷里,路灯有气无力地亮着。路两侧,到处都是错落不齐的民房,烟雾在房顶飘荡。一群群忙碌的人们,沿着狭窄不平的街道,一个个消失在巷子的深处。我透不过气来,似乎这里历尽了天地沧桑,诉说不尽她那古老的历史。
晚上,街道举办宴会招待我们。席间,一位戴着金丝眼镜的当地干部,饶有兴致地介绍道:“鲁山是个千年古城,这里曾有西汉最大的冶铁场。还有,杨贵妃身上穿的丝绸,唐玄宗用的花瓷碗,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的礼服,都产自我们鲁山。故宫博物院还有鲁山花瓷腰鼓一件,那可是稀世国宝。人民大会堂接待外宾用的蕨菜,郑州国际饭店用的木耳香菇,都来自鲁山。四棵树的土猪,团城的土鸡,更是远销香港澳门。抗日战争时期,民国河南省政府曾暂居老城大街办公。解放战争时期,刘邓大军曾在西关大街设立挺进指挥部。各位,来到鲁山有美景,离开鲁山有特产。只有来到鲁山,你才能切身感受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,才能真正理解人杰地灵的含义。因为这里的每一块土地都能散发出历史的光芒。”不愧是父母官,讲起话来滔滔不绝,如数家珍。
一晃儿,十年过去了。
鲁山人民发扬实干精神,五里堡棚户区被整改造成了花瓷小镇,如今绿树成荫,大楼林立;城南农田被改造成了新城区,如今道路宽阔,整洁美观;大沙河投资七个亿,清淤护堤,注水成湖,如今碧波荡漾,天鹅野鸭嬉戏其间。沙河北岸的绿化带,东西长达五公里,其间红绿相映,鸟语花香,令人流连忘返。
今天的鲁山,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然而,仍有很多不足之处。向阳路以西是市民集聚区,上世纪留下来的小路依然在发挥着交通作用,人车拥堵成了制约发展的瓶颈。早在七十年代,县政府就拟定了钢厂路的开通计划,然而,四十年过去了,如今原物未动。街道窄,配套设施自然跟不上。这里的排水道,窄的不到40cm,有些地方塌陷堵塞,导致粪水外流。五年前,国家兴起了“厕所革命”,拆除露天厕所,改建新型厕所。然而,由于缺乏水源,新厕所建成,直接锁门,搁置不用。诸如此类问题,都是地方领导不作为,典型的形式主义。
胡锦涛曾说: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。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是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。籍此,老旧城区改造迫在眉睫,而不是一味地廉价购买农民的土地,在本来无人居住的地方扩建新城。
我们的建设项目几年前就已经结束,同伴们该飞的早都飞了。如今,只剩下我一人坚守鲁山。虽然只有我一人,我不但没有失落感,而且还很幸福很满足,因为我的朋友们始终围绕在我的身边,我的妻子始终用心在爱着我。
这话还得从十年前说起。刚到鲁山的时候,我还单身。工程部的许海潮,曾担任鲁山事业局局长,这人说话办事沉稳有主见。在我们共同承担风雨的那段时间里,我们成了知己。老许看我单身,亲自把妻妹艳丽介绍给我。还真有缘,我和艳丽一见钟情。在大家伙的成全下,我们走进了婚姻的殿堂。妻子不但人漂亮,而且心底良善。既然成了家,索性留在鲁山,安居乐业吧。
鲁山民风淳朴,在这儿我还认识了很多当地朋友。王国政先生,曾是项目部经理,他比我年龄大,这人平时话不多,对人真诚,值得信任。就是酒量太大,我真喝不过他。说起这王先生,不得不提提他老婆。他老婆叫莉,不但人善良,而且通大理,朋友聚在一起,无论饮酒还是打牌,那叫一个支持,从不说二话。我很喜欢他两口子。
再说说赵留印。赵先生是通过王国政认识的,他也比我大几岁,这人温文尔雅,笑起来非常灿烂。隔几天不见,我还真想他。
早几天,又结识了杨昌达先生,这人也比我大,于是,我就叫他老杨。老杨对周易深有研究,据说他二十岁就开始学习周易了。我对周易也很感兴趣,所以,喜欢与他聊天,谈谈天文,说说地理,聊聊命运。
人生有一个好伴侣,再有了几个好朋友,那是前生缘分所在。闲下心来,电话一约,找个小酒馆,也不破费,几个人围在一起,小饮几盅,岂不美哉?!
作者简介:李木森,河南许昌人,毕业于郑州大学外文系,俄语翻译。现居鲁山县鲁平大道西段盛世华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