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作者:李木森(略有改动)
慈母手中线,缝补春与秋;一弯故乡月,勾起多少愁……
出三国古城许昌往东,沿着新修的永昌东路走4公里,向北拐入乡间小路,再走不远儿,就到了我的老家—韩村。
老家韩村,又老又大。
说她老,据说她有一千多年的历史,曹操来许昌之前就已经存在了。说她大,方圆几十里就属她大,没有比这儿更大的了。
因为大,所以才分为前韩村和后韩村。前韩村有4个自然村;后韩村更多,有9个自然村,共五个行政村,一万多口人。我上中学的时候,有个同学是西边沈村的,我们曾经就比过谁的村子更大。其实,他们村子也很大,有五六个自然村,只有两个大队,四五千口人。虽然他们村子也很大,但与我们韩村比起来,那也只能屈居老二。
当年,有个外地人,走街串巷卖铁锅。他从前韩村刘门出发,经何门、黄家门,转到中午,到了徐门。吃午饭时,向房东打听:“这是哪村?”房东答:“韩村”。日头快落山时,他转到了后韩玉帝庙,又问这是哪儿,还是韩村。他以为走错路了,又原路拐了回去。傍晚时分来到了冯堂,再一打听,依然是韩村。外地人不由地感叹起来:“韩村真是太大啦,我逛了一天,居然还没出村啊。”
旧社会实行保甲制,韩村是一个响当当的大保,隶属许昌县衙直管。今天的邓庄、小召,旧社会都归韩村管辖。民国期间,村西冯堂出了个鲁振甲,说起来是个大保长,实际他就是一个威震四方的大趟将(土匪),大权在握,一个人说了算,经常带一帮人马,北上小召,南下邓庄,征收赋税,拉派壮丁,视察民情。话说这鲁振甲,虽然是一介武夫,勇猛彪悍,但这人的本性并不坏。他曾给手下立下规矩:不准在本地做活、不准调戏妇女、不准虐待人票、不准欺压穷人、不准赌博、不准酗酒、不准闹事、不准抢劫过往客商、不准断绝交通、不许外地土匪流窜到此。等等。所以,凡是辖区内的大事小事,没他这趟将保长还真不行。当年,我们那儿就有个顺口溜:“要想平稳,去掉韩村;想要得法,除掉鲁振甲。”
规矩是好规矩,但林子大了就有不守规矩的鸟儿。我家隔壁的“小眼”,在鲁振甲手下当副队长,他就不是什么好鸟。话说当年,前杨有一个姑娘,年芳二八,嫁到了罗门,可没过多久,就生病死了。村子大,人多嘴杂,议论纷纷:“好端端的一个大姑娘说死就死了,肯定是遭到了夫家的虐待。”因此,双方一言不合,就火拼起来。罗门一方,首先吃了亏。
这天,前杨一班人马外出考察,罗门人趁前杨空虚之际,纠集一帮人马打到前杨,决意要烧掉西寨门。消息很快就传到了“小眼”的耳朵里,他掂起匣子枪,跨上战马,带着手下直奔罗门而去。
当时,罗门正逢七月二十古会,集上熙熙攘攘,人来车往。趟将们一旦蹦起来,那就像放出去的饿狼,见人就杀,见东西就砸。我二奶奶也是罗门人,他本家的三堂弟,在这次混战中被击中,当场就咽气了。这也是二奶奶仇恨“小眼”原因。
两村由此结下了梁子,几十年间不再走亲通婚,互不往来。
1948年夏末,解放军打到了许昌,许昌解放。“小眼”害怕遭到清算,远逃新疆。人人都有思乡情怀,土匪也是人。躲避了十几年,“小眼”思乡心切,斗胆回到了家乡。虽然没少遭到批斗,但夫妻终于团圆。
我生长在这里,有关村子的历史,从小就萌生了很多疑问:韩村名字是怎么形成的?近一万口的大村庄,居然没有一个姓韩的,可谓是名不副实。另外,前后两个韩村,一步之遥,又怎么被划归两个公社分别管辖呢?
大学毕业后,我慕名拜访了许昌民俗专家韩晓民先生,才明白了韩村的前世今生。
东汉有个大将,叫韩浩,忠勇双全,曾为曹操立下汗马功劳。曹操念其功勋,将此地封给了韩浩,所以,此村称作韩村。还有一个信息也可以相互佐证。据说,韩浩后来被调到了许昌南的榆林,因此,那地方也有前韩和后韩。你说说,这历史就是有意思。
今天的韩村,大多都是李、杨、张、王等姓,没有一家韩姓。其实,历史上韩村也有姓韩的,而且还是当地望族,只不过后来衰落了,逐渐都迁到了别的村里,比如西边的大韩和小韩村,就有很多韩姓。
民间还有一个传说,更有意思。东汉年间,曹操与袁绍两军在韩村对垒。曹操自恃强大,狂妄轻敌,结果连损几员大将。曹操闻讯,那是痛心疾首,后悔不已,连连自责道:“太寒碜了,太寒碜了。”为了吸取教训,纪念烈士,曹操把战败的地方称作韩村,实乃寒心之意。据老年人说,左门后地还有曹操的藏兵洞,有关部门曾派人勘探过,但不知结果如何。
兄弟多了要分家。韩村庞大,人际关系错综复杂。1958年,成立人民公社,上级为了便于管理,前后韩村分别划归邓庄、小召两个公社管辖,这叫分而治之。
后韩村9个自然村原来是一个行政村(大队)——后韩村大队。人民公社时,也一分为二,改换门庭,分为韩东大队和韩西大队。
打架亲兄弟,上阵父子兵。兄弟们原来在一起和和美美,现在要分开,大家伙一下子都不太适应。当年,分家改名字的时候,前韩村还曾来后韩村学习。
农业学大寨时,韩西六队(又叫前杨东队)在队长李万长的带领下,学习大寨经验,把六队西边葫芦沟等凸凹不平的农田,经过几个冬春的整治,连成一片,变成了水浇田。种上烟叶,成垄成行,郁郁葱葱,煞是壮观。
当时六队有一个驻村干部,名叫毛俊安,大家都叫他毛县长,是主管农业的副县长。毛县长人很朴素,黑黑瘦瘦的,看上去像一个老农民。在村里,在田间地头,腰里经常系上一根草绳,不穿鞋,赤着脚,完全看不出是一个干部模样。那年代的干部深入到群众中间,同风雨共患难,令人敬仰啊。
毛县长认为六队把农田整理的很好,值得推广。于是,把这些事迹整理成材料,上报给地区农业部门。因此,许昌地区主管农业的副专员,还曾多次专门来六队视察。
地区行署专员亲自考察后,认为六队的做法应该作为典型推广,决定开一次“农业学大寨”现场会,在许昌地区推广六队的经验。现场会那天,人山人海,旌旗招展,地区各部门、各县、各公社,以及大队和生产队,都派出了领导前来学习,那场景甚是热闹。
大会现场,队长李万长一敲钟,六队社员全部到位,排成一队,齐刷刷地站在队长面前,接受生产任务,就像军队要出发一样,顷刻间鼓掌如雷。
往事已去矣。看今天,随着许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,前后韩村又走到一起—许昌市永兴街道办事处。
转载请注明:卓异笔记 » 阔别老家四十年,记忆乡愁里的韩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