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地厚德,孕育万物。地气充足地方,土质肥沃,耐旱保墒,植物茂盛,五谷丰登。同时,先骨葬此亦能福荫后人。
气脉旺盛的地方,土壤厚度不低于60cm,白天受到日光的照射储存了大量的热量。夜间,土壤中的热量升腾上行,与地表层低温相遇,凝结成水,从而使晒干的表层土再次湿润,这叫地表夜潮现象。
地表出现夜潮,说明土壤较深,土质肥沃,质地松软,透气性强,保墒性强,积水不淀浆,晒干后裂纹多而小,庄稼容易发芽生长。相反,没有夜潮的土壤,可耕层较浅,土质贫瘠,保墒性不强,积水容易淀浆,晒干后板结硬化,裂纹少而大,易旱易涝,植物不易发芽生长。
农业土壤学将土壤分为三大类:“沙土、黏土、壤土”。沙土疏松通气,透水性强,保水保肥能力弱,气脉容易散失;黏土透气性差,雨季容易淀浆,旱季容易干裂,这种土质往往地气不钟;壤土松软透气,保水保肥能力强,易于耕作,这种土壤气脉充足。
上古时期的大禹考察各地,将土壤归纳为五种颜色,即“青、红、白、黑、黄”。根据实际情况,如果用于耕作,黑色、黄色富含有机物,土质肥沃;红色略次;白色、青色又次。倘若用于墓葬,黄色透红为最优;黄色为次优;白色含盐成分较高,适当深挖深葬;黑色腐殖质含量高,必须深挖深葬;淤泥与空气隔绝形成了青色,有时也会泛出蓝色,这种土质不宜用作墓地。
有些丘岭地带,耕作层之下可能还有一种白土,学名叫微晶高岭土,又称白膏泥,或称青膏泥。这种土黏稠细腻,不透水,耐高温,可以烧制各种陶器。由于其不透水的特性,古人往往用来密封棺椁,比如曾侯乙墓、长沙楚墓。但若不能正确利用,就容易造成棺室积水。
地气是否旺盛,从植物的生长习性也能有所判断。有些植物偏偏喜欢生长在的贫瘠的土地上,比如牛筋草、芨芨草、白茅草、牛毛草、千金子、狗牙根、小飞蓬、荆三棱(léng)、香附子、野燕麦、鸭舌草、苍耳子、车前子、刺角芽(蓟)、小酸模、白蒿(hāo)、苘(qǐng)麻、荆棘,以及其它小灌木。同时,这种土地还很容易出现蚂蚁、马蜂。墓葬于此,地气不足。
有些植物喜欢生长在肥沃的土地上,比如荠荠菜、灰灰菜(藜)、苣买(jù mǎi)菜、马齿苋(xiàn)、苋菜、千里光、稗(bài)草、马唐草、狗尾草。同时,这种土壤还有很多蚯蚓栖身。墓葬于此,地气充足。
地气是有温度的。冬季的田野上披上了薄薄的一层白雪,首先露出地表的区域,土壤层深厚,气脉旺盛。
地气是有浮力的。土坑被回填后,经过一场小雨,依然没有下沉,土壤层深厚,气脉旺盛(倘若填土似有上浮,大吉)。